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两次伟大的社会革命。第一次革命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主要内容,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制度上得到彻底解放,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部分,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是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40多年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人均GDP从381元增长到8.94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货物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40多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强大动力,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代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改革全面发力,向更深层次挺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国际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抉择。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改革二字。同时我们看到,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全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本身面临着如何向纵深推进的重大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一方面,全面改革要求协同推进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强调各领域都要推进改革,更强调各领域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推进。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改革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和国防军队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展开,蹄疾步稳,扎实推进。另一方面,全面改革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整体推进是重点突破的基础,重点突破是改革整体推进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改革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化的改革。首先,深化体现为改革的接续推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次,深化意味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需要更大的改革决心、勇气和智慧。再次,深化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能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打通“最后一公里”,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势,又要取实,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抓好落实,最终要见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放全面扩大,向更高水平迈进。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到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再到党的二十大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表明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同世界共创发展机遇。
开放范围更大,不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开放领域更宽,积极扩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制度等,我国加快推动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开放新格局。开放层次更高,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政府服务等,推动形成更高层次开放新格局。开放更为主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举办进博会、广交会等,不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开放更为安全,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等,不断提高统筹开放与安全的能力,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保持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经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当前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经济大循环尚存在堵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我们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其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增强发展新动能,推进制度型开放以拓展发展新空间,是当前我国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通过构建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激发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财政支撑。要落实金融体制改革,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以及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其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代表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不断坚持和发展。在所有制方面,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在分配方式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倡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健全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为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制度保障。在经济体制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加快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另一条件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特别是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以此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定会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推进。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当前,全球新一轮经贸规则处于重塑期,正由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边境规则向知识产权保护、数据流动、环境保护、政府采购等边境后规则拓展。我们要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基于这一任务要求,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们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化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制度型开放既可以通过制度进口,也可以走制度出口之路。制度进口,即加快国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并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制度出口则是指主动推动中国标准、中国管理的输出,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更多制度型公共产品,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塑造有利于发展中国、惠及世界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和新规则。